父母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几话,其实会慢慢消..
教育 - 2024-01-06 11:11:48
生活中常说:“你不会,让我来”
表姑家的孩子上了高中后,平时都是寄宿,周末时回家。
而每次周末,孩子都会带一行李箱的脏衣服回来让表姑洗,表姑还会半个月去给他打扫卫生,整理床铺。
问她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做呢?
她说:孩子不会,从小都没做过,怎么可能会搞卫生,肯定要我自己来。
虽然表姑总想要孩子独立,但她在生活中,却常常去否定孩子的能力。
当其他亲戚让表姑放开手,让孩子自己做事时,表姑总说孩子不会。
不会自己夹菜、不会自己剪指甲、不会自己搭配衣服、不会自己打扫卫生……孩子样样都不会,样样都需要自己来。
但孩子是真的不会吗?其实不是的,而是大人不放心让孩子做。
表姑的孩子一开始上高中时,也有尝试自己洗衣服,自己打扫卫生。
但表姑觉得孩子衣服洗得也不干净,宿舍也打扫得乱七八糟的,看了净摇头;孩子看妈妈的态度,也就让给妈妈去做了。
图片
大人的否定,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尝试,久而久之,孩子也给自己打上了“不会”的标签,也就不再尝试自己动手,都让父母来。
这种否定,常常是孩子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的。
3-5岁的孩子,是孩子开始独自探索世界,发展自己独立能力的时期。
这时候,其实是需要家长给予孩子空间,多跟孩子说“你来试试看”。而现实中,很多家长跟孩子说得最多的,是“你不会,让我来”。
孩子扫了地,说孩子扫得不干净;孩子想洗碗,担心孩子会摔了碗,割到手;孩子想自己洗衣服,又担心孩子洗不干净……
成长其实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正确的方向。
孩子一开始确实会做不好,但失败了也是他们成长的机会,他们可以从做不好的后果中吸取教训。
一次两次三次,慢慢地孩子便逐渐摸索出了方法,生活的能力也就慢慢发展出来了。而这需要父母多说“试试看”,少说“你不会”。
图片
02
拿主意时常说:“这个不行,听我的”
一个独立的人,会有独立的思想,会有自己的想法。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有主见。
现代很多年轻人都在说自己很迷茫,在需要抉择时,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或不知道自己选择什么。
除了时代的原因外,很大可能是因为,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,很少有自己拿主意的时候,所以当进入到社会后,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
而没能自己拿主意,往往是因为常常在自己做决定时,总被父母说“这个不行,听我的”。
在去表姑家吃饭那一次,表姑在做饭前跑去问了孩子想要吃什么,孩子头也没抬,一直看手机,说了句“不知道,随便。”
表姑说:“别不知道呀,你说嘛,妈妈要是不会做可以去买。”
孩子一听,来了精神,头也抬起来了:“真的吗!那我可说啦。”
表姑说:“说吧说吧。”
孩子说:“那吃酸菜鱼吧,好久没吃了,也不难弄。”
表姑丈插嘴了:“什么酸菜鱼,酸酸辣辣的,一点都不健康!不如蒸条鱼吃,新鲜也健康。”
表姑说:“有道理。确实酸菜鱼下调味料太多了,是会不健康。那就蒸鱼吧,行不?”
孩子没说啥,又低头看手机去了。
类似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。一些父母虽然有意识地让孩子做出选择,又下意识地否定他的决定。
图片
有脾气的孩子还会回怼父母“既然这样,干嘛还要来问我!”,而大部分的孩子会像表姑的孩子一样,没有任何表示。
因为他们知道,就算说出来了也没用,父母只会一直否定,从来不会真正听自己的意见。
因为自己的决定很少被执行过,也没能体验到实现自己意志的过程,渐渐地,孩子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失去了信心,没了自己的主见,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。
周国平说:“要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,必须现在就鼓励她不盲从父母。”
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中去体会自己选择和决策的感觉,常对孩子说“这件事,听你自己的”。
慢慢地,孩子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可控感,对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,即使长大后面对人生中重要的抉择,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思考,做出合适的选择。
但有些父母也会说:“那孩子说的那个明显不行嘛,难道做父母的要眼睁着看孩子撞南墙吗!肯定要把孩子拽回来的啊”
的确,当孩子还小的时候,确实会总出一些冲动的决定,一些会伤害到自己的决定。
出于爱和保护,父母都会拦住孩子,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。这也确实可以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,少受点伤害。
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父母替孩子做决定了,而孩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个决定不行,只知道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。
一直被否定之后便不会再表达,也丢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