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了六十岁之后,有房和没有房的人,人生区..
有人把房子比喻成蜗牛的壳,压在背上,让人动弹不得。
从另一方面来说,蜗牛因为有笨重的壳,在风雨来临时,才有地方躲藏,保护了柔软的身体。
当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,不会觉得房子有多重要。也有一些父母,在中年的时候,费尽周折,帮儿女买房,自己却住在窝棚里。或者早早把名下的房子,过到了儿女名下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走进了老年,余生要和儿女一起住,还是回乡下去住,或者在县城租房?变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六十岁之后,你就会明白,有房和没有房的人,人生区别很大。
01
房子,是人生的一条“退路”。
鲁国的大臣孟武伯孔子,什么是孝?
孔子说:“父母惟其疾之忧。”
父母时刻担心儿女的安危、疾病,这份爱,令人感动。当父母老了,儿女反过来担心父母,这份孝心,令人宽慰。
可是孔子又说:“孝衰于妻子。”
当一个男人娶妻之后,对妻子的言听计从。要是妻子不孝顺,男人也无计可施。
怕父母是孝顺,怕老婆是爱情,到底要如何选择呢?恐怕,很多男人,会选择后者。毕竟,枕边风的威力,不能小看。
同样,如果女人外嫁之后,什么事情都被丈夫管着,丈夫也看不起娘家人。女人要孝顺父母,就难上加难了。
我的邻居张大爷,把老家、县城的房子都卖了,然后帮儿子在广州买房。张大爷设计了自己家的养老线路图:退休后,去广州生活。
张大爷去广州的时候,高歌猛进,满面春风。但是他在广州住了半年,就回来了。在小区一角,租了一间车库。
因为张大爷的儿媳,百般挑剔。认为老人有老人气,家里房间不多,老人来了,孩子没地方待。张大爷做的饭菜,儿媳也不喜欢。
一家人吵吵闹闹了一段时间,张大爷就没有容身之地了。
张大爷的儿子,站在妻子和父母之间,不知道说什么才好,只能选择沉默。但是父母却心疼儿子,选择离开,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老人有自己的房子,老夫老妻过日子,才会有归宿感,没有寄人篱下的危机感。
哪怕老人帮忙带孙子,当孙子长到十几岁时,还得要看脸色。毕竟,此时,非彼时。
自己有房子,随时可以打开门,住进去,进退都是自由的。
02
房子,是养老的一条“底线”。
以房养老是一个很老的概念了。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房子不跌价,但是可以断定,不会变成“大葱价”。
如果老人手里没有什么钱,也没有退休金,那么房子就变成了养老的底线。尤其是一些农村的人,拼尽全力在城里买了房子之后,可以这样做:把城里的房子卖掉,然后去农村住,余生就不那么担忧了。
和我同村的小李,住在县城。
有一段时间,小李的母亲到县里住院。出院之后,母亲在小李家住了大半年,因为每个星期,都得输液。
小李的妻子不乐意,说:“妈,也该回乡下去了。”
小李的母亲笑着说:“该回乡下的人,是你。要明白,房子是我买的,证件上是我的名字。”
一句话,让一家人都僵住了。也让年轻人,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
父母可以无条件帮助你,也可以无条件地拒绝帮助你。
成年人,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而不是坐等父母负责。如果这点认知都没有,那就别谈什么成功了。
从父母的角度看,六十岁之后,把房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,未尝不可。尤其是在遇到不孝顺的儿女时,应该保持清醒,宁愿把房子变卖,也别送给谁。
也可以这样做:把房子给最孝顺的人。当老人这样做的时候,儿女的反哺意识会更清楚一些。
03
房子,是生活的一种“安全感”。
漂泊在外的人,应该有租房的经历。
我在某座城市,打工三年多,先后搬家五次,饱受了租房的苦。
“有了买房的钱,可以租房一辈子了”,这样的思维,很多人都是认可的。理论上行得通,事实上不太可行。
记得我租房时,遇到一位很和蔼的房东,一开口就说:“没问题,我家房子很多,一年四季都出租,随便你住多久。”
过了一年零两个月,房东说:“楼下有一个商人,要做酒楼......”言外之意,商人把一栋楼都承包了,其他的租客,应该另谋出路了。
不管你在哪里租房,都没有太多的安全感,随时担心被赶走。你还会考虑到,自己买了什么家电、家具,对以后搬家来说,制造了困难。
比方说,挂在墙壁上的空调,要搬家,就很麻烦。遇到不友善的房东,还嫌弃你在墙壁上掏了一个洞,打了几个钉子。
年轻人搬家,还好一点点,起码自己有力量。老年人搬家,都难上加难。
安全感,不是房子是否牢固,而是住着是否踏实。稳定的住所,会养成很多的生活习惯,对于老人来说,是很有必要的。
04
周立波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不要跟蜗牛比,人家蜗牛是坐地户,一出生父母就给了套房子,而且走到哪儿房子带到哪儿。”
当我们笑话蜗牛的时候,应该想一想,然后学习它们。不管在乡下,还是小城,有一个安身的地方,总比风餐露宿好一些。
当然,我们不鼓励大家说房奴,要根据现实情况,口袋里的钱有多少,确定在哪里定居。房子不在于大小,在于温暖。
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,年纪大了,居有屋子,手里有钱,就最好不过了。
人生是环环相扣的,中年时的格局,老年的结局。